「產業轉移」政府引導產業轉移的三種模式探索
導讀: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全球市場萎縮,國際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格局加速重構。為了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我國內部的產業轉移顯得尤為重要。
改革開放及加入WTO以來,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隨著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要素成本上升,支撐前一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甚至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呈現出轉移趨勢。
一般認為,現階段的產業轉移具有從中國到東南亞國家和從國內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的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我國向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轉移,將沖擊國內部分低成本依賴性強的傳統制造業,降低我國對部分產業鏈的可控能力。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國內循環成為經濟發展格局主體,為了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防范產業鏈空心化的風險,我國內部產業轉移的重要性凸顯。
接下來,本文將重點介紹政府引導產業轉移的三個模式探索:
01 產業轉移模式的早期探索——廣東省“雙轉移”戰略
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廣東省經濟發展迅猛,成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
但是,廣東的經濟發展也面臨幾個突出問題:一、制造業以中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為主,對外依存度高,競爭能力弱;二、企業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區,粵東、粵西和粵北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協調;三、珠三角地區土地和資源逐漸短缺,人口負擔加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
經過不斷解放思想、討論調研,廣東省提出“雙轉移”戰略,加強產業轉移規劃引導,開展省級產業轉移園認定,并為產業轉移園提供優惠保障和配套。截至2017年2月,廣東省共建成83個享受省產業轉移政策的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和產業轉移集聚區域,成為承接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有序梯度轉移的載體。
2019年4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支持產業轉移工業園用地提升土地利用質量效益的若干意見》,繼續支持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
1)“雙轉移”戰略產業園案例: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總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由廣州市和清遠市合作共建,由廣州市主導。
廣州市政府委托廣州開發區派出管理團隊主導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采用“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模式運行,清遠市委、市政府授權園區管委會享有省轄市一級審批權66項,并刻有20枚“3號公章”,建立一級財政,設立獨立財政金庫。
園區圍繞建設“全省產業示范園”總目標,堅持“一切為了企業、一切為了投資者、一切為了清遠”的服務理念,現已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辦事不出園區”的一站式服務體系。
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園區位于清城區石角鎮南部,距白云機場僅35公里,距廣州市城區直線距離60公里,周邊覆蓋有107國道、武廣高速客運專線、廣清城際列車等主要交通樞紐;園區內有肇花、佛清從兩條高速貫穿通過,5公里范圍內規劃3000噸級碼頭一個,可直達港澳。
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主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面向總部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智能家居等方向。
目前已引進現代智能家居、汽車零配件、新材料(精細化工)、高新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食品美妝等行業,已有歐派家居、金發科技、立邦涂料、富強汽配、恒帥微電機、吉榮特種空調、美寶醫藥、慶達總部等多個知名品牌企業入駐。
02 產業轉移模式的升級版本——深汕特別合作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廣東省在新時期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示范區,于2011年在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基礎上設立。
2018年12月,根據《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調整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合作區正式成為深圳第“10+1”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由廣東省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
深汕特別合作區堅定發展實體經濟,以高新技術項目、重大項目、規模集聚項目為招商優先方向,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聚力建設鵝埠先進制造集聚區、深汕灣機器人小鎮、深汕海洋智慧港、深汕工業互聯網制造業創新基地。
其中,深汕灣機器人小鎮已納入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區和三大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之列,并成為全國最大的機器人小鎮。
小鎮已引進顯控、華睿豐盛、科衛、三寶、天鷹智能、控匯智能、普盛旺、合發、云鼠、遠榮、金旺達等十余家實體企業,銳博特創新基地等平臺項目,儲備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中航聯創、賽迪研究院等20多家優質企業。
2020年截止,全區已累計供地產業項目96個,其中已投產30個,動工建設34個,開展前期工作32個,計劃總投資超過528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近千億元。
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全國首個由“飛出地”全面主導建設管理的“飛地”,從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到合作建設一座城市,經歷幾番機制調整,廣東省不斷探索更為長效、可持續的管理體制。
深汕特別合作區在不改變行政區劃范圍的前提下,實質上擴大了深圳的城市空間,拓展了特大城市發展的新思路。
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示范效應顯著,全國多個地區展開“特別合作區”模式合作,相繼出現“廣清特別合作區”、“寧淮特別合作區”、“杭州高新區(濱江)富陽特別合作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漣水特別合作區”等概念。
其中,寧淮特別合作區在深汕模式基礎上,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制度創新的路徑。運行機制方面,寧淮特別合作區采取“管委會+平臺開發公司”模式運作,成立寧淮特別合作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江北新區、盱眙縣按照7:3比例投入啟動資金作為資本金;管理模式方面,該特別合作區由江北新區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事務,盱眙縣負責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
03 產業轉移模式的另一個版本——浙江省山海協作工程
山海協作工程最初在2001年浙江省扶貧暨欠發達地區工作會議上提出,是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為了推動該省以浙西南山區和舟山海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浙江省在2018年提出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在2020年啟動實施“山海協作八大行動計劃”。
在山海協作工程中,浙江省重點謀劃建設山海協作產業園、“飛地”園區、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等產業協作平臺。
2012年開始,浙江省在衢州、麗水啟動建設首批9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由發達地區出資不少于1億元,在結對縣(市、區)設立產業園,雙方互派干部,共同管理,合作開發產業園。
進一步地,浙江省委、省政府鼓勵26個加快發展縣在結對市、縣建立人才、科技和產業孵化“飛地”,同時對建設成效明顯的“飛地”園區予以用地政策支持。
山海協作工程通過共建產業園,促進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的合理流動,實現先發地區與加快發展地區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既有利于先發地區“騰籠換鳥”、拓展發展空間、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又有利于加快發展地區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升內生發展動力。同時,產業“飛地”園區為區域經濟合作開辟了新空間,更為山海協作開創了新模式。
1)“山海協作”產業園案例:江山—柯橋山海協作產業園
衢州市江山市與紹興市柯橋區在2013年啟動合作共建江山—柯橋山海協作產業園。產業園位于浙、閩、贛三省交界的江山市域中部,總規劃面積達9.8平方公里。
在園區建設方面,江山市與柯橋區兩地秉承“共建共管共招共享”理念,實行干部互派、項目共招、資金同引。園區形成了以木門家居、高端裝備、健康生活、消防應急為主的產業體系。先后引進歐派、大唐、娃哈哈、大北農等大型企業項目在園區落地。2020年,產業園培育企業科潤智控、天際公司進入IPO輔導期,園區內9家公司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企業實現上規升級,木門產業鏈成功入選省級產業鏈“鏈長制”試點示范。
自實施山海協作工程以來,江山與柯橋兩地開展了一系列經濟技術合作活動,在平臺開發建設、產業梯度轉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園建設得到省有關部門肯定,截至2020年度,江山—柯橋山海協作產業園連續五年獲得省級工業類產業園績效評價一等獎,累計獲得省級獎勵及專項補助資金1.5億元。
【關于中工招商網】
【福利免費領】
上一篇:已是最新的了!